遗留在画作里的人性与爱

 

我把本相册取名为《人性与爱》,也是他的作者李自健先生画作展览的主题。李自建,著名的旅美画家,1954年生于湖南邵阳,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移居美国洛杉矶。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海外特聘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20年来,持续于六大洲三十个国家与地区举办大型环球巡回个展,自主、自费,以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巡展传播人性与爱普世价值,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影响广泛,瞩目画坛。

写下这篇文字,是因为窝主Javen今天在微历史博客发现了李自健先生的作品。浏览时再次被深深感动。他的油画展现中国旧时乡村的风土人情,亲和温暖,朴素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透过无声的倾诉呈现在我们面前。作品的亲和力直接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朴素天真、真诚温暖但又贫穷落后的年代。我们除了怀念那些逝去的瞬间,不妨也思考一下我们哪些真的永远不再了,哪些可以再找回来,哪些真的找不回来了。每个天真透彻的眼神与质朴善意的笑容的背后,潜藏着多少人和故事,多少悲欢离合。每每欣赏这些感人至深的画作,Javen心中总是感慨万千,泪如泉涌,难以平复。

6a1af951jw1dyd2s1izdqj

感动完毕,必须思考。那个年代,我们都没有电脑,没有因特网,不会写博客,联系同学只能写信,买东西只能逛市场;站在院子里一声吆喝,邻居有回应,玩伴来找寻;夜半微凉,门口树下,有人打牌,有人聊天;爷爷姥姥都健在,冬天有人给缝棉裤棉袄,夏天有人给买个冰棍……现在,通讯工具都不缺,眼前的朋友却越来越少,过年发来短信和微信,查看记录发现没有别的,只有过年的祝福;那些朋友渐渐变成了网友,网友渐渐变成了朋友;周边的老邻居越来越少,租房客越来越多,一个住了二十多年的老居民,却发现周围的邻居都不熟悉;那些给你缝棉裤棉袄的人已经远去,他们的嗔怪再也听不到;村落的石磨和水井早已废弃,那些童年的玩伴现在都没有消息;有了困难不会首先想到原来隔壁的阿姨了,因为现在邻居都是“猫眼”邻居;身上穿的是某某名牌,却再也穿不出从前臃肿的温暖。这前后的差别,反映出现代化之痛。

Javen认为,随着初级社会群体的解体,一些原本社会结构开始重构,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一些难以察觉的变化。现代科技下的通讯工具频繁迭代,却难以加深大家的感情。住的楼房越来越高,却发现大家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种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社会契约精神还没有建构好的时候,就会发生社会问题。

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都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方面。之所以我们被这些画作感动,是因为我们怀念那份亲情、真诚,那里面的人以及那里面的故事。而那些看似简单的人与故事,实则正是现代社会缺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换言之,就是人性与爱。

original_HNDu_7dea0000647b1190

Javen觉得,从前单纯的人们在改革大潮的刺激下,难免被物质化和利益化。而经济跃进的泡沫史无前例地膨胀,带动着人对财富的投机与羡慕,因此人们变得利益至上而逐渐忽略情感的考量。步幅失调的政经改革使得重构社会契约精神与社会道德变得相当遥远,而历史上自上而下的封建等级制度造就的奴役与压迫的国民性之劣性被迅速解放出来,由于事事皆曰韬晦,曰忍受,渐而人性冷漠,缺乏创新,趋于浮躁,使得依靠传统廉价劳动力而支撑的经济泡沫逐渐碎裂。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和频出的社会越轨行为正是说明了现代化催化下旧有小农经济与资本流通的格格不入,而财富暂时的迅速积累却使得传统基因里自私无情的国民性逐渐放大和严重,以致真正市民社会的重建显得遥遥无期。

李自健先生的画作散发着现代社会所缺少的人性的清新朴素和真诚温暖。一个缺乏人性与关爱的社会,不论其现代化程度如何高,都不是健全的。遗失在画作里的那份感动是否逼出了你酝酿已久的泪水,你所期待的那份关爱是否还能回来,感动之余,不妨想想接下来怎么做。心灵的共振若只是片刻的颤动,那么感动的泪花在具体的行动面前就会显得毫无价值。

别让人性与爱遗失在历史的画作里。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躬行不言,数往知来。

 

 

SONY DSC

油画作者  李自健先生

—————————————————————–

提供李自健先生画作打包下载:

发布者

Javen

一個喜歡折騰的自由散漫又帶有幽默感的處女座完美型浪漫主義豪放派人士。

《遗留在画作里的人性与爱》有39个想法

  1. 生产效率低,人们都只求温饱,图安逸,贫富差距小,经济活动少,圈子小,人亲。
    现在人们有温饱但仍穷,不能图安逸,一直奋斗到绳命尽头,社会贫富差距大,易产生经济纠纷,圈子大,但人都没什么感情。
    将来,我们富了,我们出口的是技术,有的是产品,我们天天享受就行了,没啥贫富差距,经济纠纷可以打到国际法院,一审审两年也不着急,圈子不大不小质量很高,人们又亲切了。
    后来,我们实现共产了,人与人的感情达到了巅峰,此时,经济被玩崩盘了,一夜回到解放前。

  2. 很感动你这篇文章,尤其是你自己对李先生这些画作的诠释,很有功底。
    “感慨万千,泪如泉涌,难以平复”,我亦如是。

  3. 说实话,刚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真的有了很大的触动,每一个作品感觉都是幼时村里面的写照,后代的抚养有着母亲以及奶奶、姐姐的帮衬,使得那样的一个家庭只要在吃饱的前提下就自然的生育,这种种族的延续是那样的自然和必然,生活方式都没有太多的变化,吃饭、干活、喂猪、养牛、帮母亲带弟弟妹妹等等,无非是延续着这个村子至多是这个乡镇约定的礼俗,一切都随着日出日落、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而重复着,只要吃饱,什么价值观、天下大事没办法、没能力、也没有闲心去管。远房亲戚家有个红白事不得已去了后浑身不自在,担心家里的猪没人喂,前天刚种下的菜明天不浇水就完了,如此等等。这种生活是穷的,但是心里是乐的。后来融入了西方思想大潮,日子好了,村里面房子高了大了,吃肉不是问题了,像我这样读书或者打工的青年基本都出来了,节假日回家后看到的就是打麻将的,家里面的成员聚少离多,父母无疑多了一份思念和牵挂,儿女多了一份担忧和烦恼。城市的生活不断的冲击着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娶妻生子等等都需要盘算一下袋里的银两,慢慢的家庭只有了我和你以及小宝贝。改变就意味着痛,何况是社会的转型,迷茫、疑惑,不确定让我们承受了太多,想要回头已经不可能,回去的也不一定是好的,唯有希望的是离村前行的时候多回头望望家乡那棵渐行渐远,日渐模糊的老槐树,根系不断发展汲取养分却始终不挪半步,日渐伸展的枝桠只是为了更好的为这里的村民带来丝丝凉意。

    1. 感谢你的认真评论!!小农经济下人与人之间有着非常强的依赖感,血缘与地缘关系下初级社会群体保持着很强大的生命力。一旦失去,而新的生产结构又不够稳定,大家就会变得无所适从。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