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I323JR_0

我的《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大家都在看热播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尺度之大可以说是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绝无仅有。豆瓣的高分评价和社交网络的热议足以证明它空前的吸引力。除了尺度的加分,该剧的成功还要拜老戏骨们的精彩演技所赐。而此剧所引发的社会效应也让深深吸引着所有人的眼球:社交媒体上大范围的讨论,新闻媒体的头条报道,茶前饭后的谈资,全集流出的转载,甚至是有关全集流出的内幕。有趣的是,能够播出此剧足够彰显有关部门的自信,而随之而来的所谓要求查删社交媒体上关于批评该剧和否定反腐成果的评论的通知却又彰显了有关方面的不自信。看剧后有一些思考和感悟,下面简单说说Javen的感受。

能够类比我国电视剧史上最突出的巅峰之作《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的电视剧实在不多。那种电视剧也不过是借古讽今,有“含沙射影”之意,而本剧却取材于现实,剧中人物和事件都能找到原型,剧本尺度前所未有。长期以来,严厉的影视审查机制让导演编剧演员噤若寒蝉,不可能有突破一定尺度的现代题材的反腐大剧。现实中腐败现象的普遍存在,与影视剧中的太平欢歌形成一定程度的反差。社会的不公,强权的欺压,官民的对立,让积压在心头的诉求难以名状,而这种剧的出现,让老百姓感同身受,从好奇心理变成共鸣心理,再有可能变成正能量心理。观众产生心灵的“共振”,此时这剧充当了“泄气阀”,使得观众于现实中存积的心理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

之所以该剧能够成行,在于最高检等有关部门的紧密沟通,让该剧在审查中能够获得绿灯。剧中人物关系也是颇为复杂,说是盘根错节也不为过。这些人物的“人脉”使得办起事情来能够顺风顺水,遇到困难也能迎刃而解。不论是腐败力量的形成,还是反腐力量的形成,都离不开人物之间的相互帮助;这些人物关系包含大学的师生关系,到血缘的姻亲关系,再到工作的同事关系,以至社会的官商关系。无论正面还是反面,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无论戏里还是戏外,没有这些关系,都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公务员之间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交织复杂,难以避免地形成利益网络,即便是反腐力量也是借用这层关系来打压腐败,这不免令人唏嘘。那么究竟如何控制这种“关系活脉”才能避免其堕化为腐败网络,令人深思。

显然,要想防止腐败关系形成,开展反腐动作,就必须深究反腐成行之原因。当前反腐败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腐败力量获得有效压制,存量得到有效控制,增量正在减少。汉东省空降的省委书记沙瑞金由中央认命,深得中央信任,可以说是手握尚方宝剑,带着目的来铲除腐败。而讲原则的侯亮平就成了沙瑞金手里的一把枪,此后侯亮平在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帮助下逐步撕开口子将塌方式腐败的面目揭开。腐败倒下的原因看似是法律和侯亮平的能力,但是细想却发现现实中无数个侯亮平也没有有效地遏制腐败。单凭侯亮平一人的党性和依法治国的决心,反腐败绝对处处碰壁。这时候,反腐之所以能进行下去,依靠的是中央反腐的决心,特别是最高领导人的反腐意志。而这种反腐败意志的形成则往往取决于领导人反腐败的目的,一般是挽救政权或是清除异己。而反腐败却无法从从原则上在全国大范围普遍展开,原因不外乎塌方式腐败的普遍存在,波及官员之广,一旦全部铲除,则必定“无人为政”,虽带有夸张色彩,但仍会危及政权。因此汉东省这种反腐败的成行取决于政权状态、反腐必要性、最高领导人的意志,这些都带有选择性、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也即是不稳定性。因此汉东省的反腐成功的原因从一定深度来讲则未必让人感到心安。

从根源上讲,稳定的反腐败需要制度支持。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持续性常态性制度反腐必不可缺的利器。只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使得权力被制度约束,不至于让权力逾矩。这种制度,即是监督体制。监督体制的主要内容,最有效的就是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并行。司法监督体制的精髓在于司法权的独立性。舆论监督的精髓在于宪法赋予公民的各种自由权利。而当前这种监督体制并不完善,违宪行为也时有发生,更重要的是这种监督体制完善的制度保障的形成可能也更趋于复杂化,例如新时代的各种电信诈骗和恐怖主义也助长了政府限制自由的想法。得不到完善的制度保障,反腐的利剑就有可能被雪藏,达摩克利斯之剑也就成为空谈。

Javen在看本剧时,有时会产生这么一种想法,这究竟是一个公务员的正面教材还是一个反面教材?恐怕都有。里面老戏骨的精湛演技,谈笑间风起云涌的交锋,不动声色间暗地里的较量,简直将从古至今中国人情社会中的对话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口才能力,心理素质,反应速度,都是活生生的教材。只有学会这些,你才能在人情社会中混得下去。但是,剧中反面人物悲剧收场,也都是必然性结论,这也是反面教材。人性于“钱、权、色”面前极易堕落,虚伪狡诈的狰狞面孔比比皆是,你死我活的现实斗争时刻在进行,本剧正是犹如一面镜子毫不避讳地点出了这些赤裸裸的现实。看罢此剧,观剧中众高官的悲剧人生,不免让人唏嘘,深感“良田千顷,日食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不过五尺”以及“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之真谛。

无论是这些高官的落马,还是人性的悲剧性改变,都跟资本的罪恶属性撇清不了关系。资本的流通带有追逐最大利益的根本目的,达成这个目的的方式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最大价值,而资本的罪恶属性便就此产生。资本带有的罪恶属性会吸纳人性以滋长自身价值额度。因此腐败与罪恶无法根除,而将腐败控制在最小程度才是反腐的目的所在。

说了里子,再来说说面子。《人民的名义》从整体上来说,算不上是艺术上的上乘之作,固然演员很到位,但是剧情、台词、剪辑等细节方面等等都乏善可陈,而且很多地方不值得推敲。能把它推到如此神坛地位的似乎只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尺度”,它乘着反腐浪潮下体制创造的“机遇号”大船,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这只是时代给予的机会,评价高并不能意味着这是一部艺术佳作。

发布者

Javen

一個喜歡折騰的自由散漫又帶有幽默感的處女座完美型浪漫主義豪放派人士。

《我的《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有9个想法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